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稱“一帶一路”)的倡議,具有里程碑意義,是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大舉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從“潑墨大寫意”階段到“工筆畫”階段再到高質量發展階段,行穩致遠、碩果累累。截至2023年6月,中國已經同一百五十二個國家和三十二個國際組織簽署兩百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從文明發展的全新視角,全面且深刻闡釋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特性,即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形成了偉大的“兩個結合”思想,展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蓬勃發展和卓越創新。歷經十年奮斗,邁過十年風雨,“一帶一路”倡議及其實踐,根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盛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展示了“兩個結合”思想在中國內政外交各個方面顯現出的巨大活力。
“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絲綢之路是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融而成的生動案例,其奠基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歷經千百年而形成,影響深遠,熔成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這在今天利益格局深刻變化、文化價值追求多元的世界潮流中,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絲綢之路的發展,有力體現了中華文明發展的延續性。如果按歷史演變進程劃分絲綢之路的時代,從秦漢開始直至元朝的一千五百多年便是絲綢之路的1.0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為開拓一個對外的、連續的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保障。其后的漢代,仍是一個大一統王朝。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決定派張騫出使西域,由此張騫開拓了經今天新疆到中亞的陸上絲綢之路,并發現了經云南過緬甸、印度而直達中亞的南方絲綢之路。
歷史總是在螺旋式上升,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繼魏晉南北朝的動蕩后迎來的第二個大一統階段。因為開放和包容的氣度,唐朝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都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國際大都會,各國使臣和商人絡繹不絕。當時在通往中亞的陸上絲綢之路上,駝鈴陣陣,前后相望;在東海、南海和印度洋上,滿載貨物的船只隨著季風航行??萍?、宗教、物產、服飾等隨著絲綢之路而來,在中國融合匯通后,又隨著絲綢之路而去,大一統的唐王朝形成了獨有的大唐氣象。
唐朝盛極而衰之后,中國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盡管960年北宋建立,但是宋朝始終與北方遼、西夏、金等政權長期對峙,導致交通受阻,陸上絲綢之路受到很大的影響。尤其是靖康之難后,宋朝皇室南遷,南宋建立。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進技術的工匠和農民南遷,使經濟重心也隨之南遷。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有宋一代,與中國通商的國家和地區有近五十個,根據考古資料發現,在南亞、東南亞、歐洲甚至非洲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現,這得益于當時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如指南針首先應用于航海,后又傳到歐洲,經過不斷改進后,成為新航路開辟的必要條件之一。蒙古西征,也使得火藥在戰爭中的使用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
在絲綢之路1.0時代,絲綢之路的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陸路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長城為中心,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為對抗、交流、融合的兩大主要勢力,長城成為這兩大勢力間接觸和互動的重要區域,而陸上絲綢之路的交往、交流、交融又成為和平的主要推動力。這一時代,陸上絲綢之路主要維系了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往,各種族群、集團、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動格局。嵌入式互動是以戰爭、和親、通婚、貿易、和平、互助等為表達手段的一種橫向歷史互動。正是這種嵌入式互動才使得現代民族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得以形成,也是我們理解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形成的關鍵。
隨著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造船術和航海術蓬勃發展,海上絲綢之路迅速發展起來。這為絲綢之路2.0時代的開啟奠定了基礎。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鄭和又六次下西洋,最遠到達東非,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這是絲綢之路2.0時代的開端。
絲綢之路2.0時代包含了中國的明清時期。這個時代的特點是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對話、交流和交往。由于這個時代明清的綜合國力在世界范圍內大體保持領先地位,中國由此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地區之一。通過三角貿易,歐洲人從美洲和非洲掠奪大量的白銀和黃金,用來購買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再運回歐洲,由此白銀大量流向中國,一個嶄新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幾十年的發展與積淀,一個自信的中國屹立于世界東方。“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標志著絲路實踐進入了3.0時代。這個新時代的特點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開放包容,堅持互利共贏,堅持公道正義,為國際關系確立新思路,為全球治理提供新智慧,為國際交往開創新格局,為美好世界描繪新愿景。
“一帶一路”十年佳績展示中華文明的時代創新
“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個結合”思想的優秀典范。十年來,中國用誠信團結世界各國共建“一帶一路”,走出了一條極富創新的實踐之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3年9月26日發布的《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白皮書顯示,十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取得很大成就:政策溝通不斷深化,截至2023年7月,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三十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中國分別于2017年、2019年成功舉辦首屆和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今年將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凝聚起攜手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最大合力。設施聯通不斷加強,“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以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為引領,以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為依托的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布局不斷完善。貿易暢通不斷提升,世界銀行發布的《“一帶一路”經濟學》報告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實施將使參與國間的貿易往來增加4.1%。到2030年,“一帶一路”倡議每年將為全球產生一點六萬億美元收益。資金融通不斷擴大,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相繼成立,已為數百個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
正是“一帶一路”的創新實踐,使得民心相通不斷促進,一條條“幸福路”、一座座“連心橋”、一片片“發展帶”在共建國家不斷涌現,菌草、水井、雜交水稻等“小而美、見效快、惠民生”項目扎實推進,不斷增進共建國家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一帶一路”倡議的底色是包容性和和平性
“一帶一路”倡議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不針對誰也不排除誰;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中國同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百花園”,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后花園;是各方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加入進來,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受益。
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及其實踐向全世界傳遞了包容和和平的美好信念。中國打造的中歐班列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中歐班列運輸服務網絡基本覆蓋亞歐大陸全境,聯通中國境內一百一十二個城市,通達歐洲二十五個國家二百一十七個城市,以及沿線十一個亞洲國家超過一百個城市。十年來,中歐班列累計開行七點七萬列,運送貨物七百三十一萬標箱,有效擴大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往來,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在國內,中歐班列形成了經阿拉山口、霍爾果斯、二連浩特、滿洲里、綏芬河等口岸出境的西、中、東三條運輸主通道。2023年上半年,西、中、東通道開行中歐班列數量同比分別增長19%、24%、7%,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十年來,依托“一帶一路”,不斷有發家致富的故事上演,國內外客商依托“一帶一路”,發展了事業,結交了朋友。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據統計,中老鐵路通車二十一個月以來,運輸安全持續穩定,全線累計發送旅客超兩千零九十萬人次,運輸貨物超兩千五百三十六萬噸,實現了老撾人民“變陸鎖國為陸聯國”的夙愿。中老鐵路不僅是一條發展路、幸福路,更是一條友誼路。目前,乘坐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只需要九個半小時就能從云南昆明到達老撾萬象。中老鐵路也帶動了旅游發展,串起西雙版納、瑯勃拉邦等熱門旅游地,讓當地民眾端起致富“金飯碗”。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傳承和踐行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展現了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的貢獻。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期待世界各國與中國一道,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加強對話、凝聚共識、促進和平、推動發展、完善治理,共同建設“一帶一路”,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 |
版權聲明:呼倫貝爾擔保網為開放性信息平臺,為非營利性站點,所有信息及資源均是網上搜集或作交流學習之用,任何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則產生一切后果將由您自己承擔!本站僅提供一個參考學習的環境,將不對任何信息負法律責任。除部分原創作品外,本站不享有版權,如果您發現有部分信息侵害了您的版權,請速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48小時內刪除。 |
蒙公網安備 15070202000375號